風險管理政策及組織


風險管理架構及功能


內容
一、 董事會:核准公司之風險管理政策,核定風險組織架構以建立風險管理 文化,對整體風險管理負有最終責任
二、 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隸屬董事會,以整合本公司風險管理業務之審議、監督與協調各項風險控管及運作,及負責訂定各項風險授權額度、限額及指標等,並報請董事會核可,以利監督全公司之風險管理狀況。
三、 稽核部:直接隸屬董事會,將風險管理制度規範,納入內部稽核作業程序,以確保內部控制制度之持續有效實施。
四、 風險管理室:
直接隸屬董事會,負責相關風險管理機制之規劃與設計、風險胃納與資本配置及風險衡量工具之評估,並對各項風險控管作業之審查、整合與監控等,定期向高階管理階層、風險管理委員會及董事會報告。
(1)協助擬定證券商風險管理政策。
(2)協助擬定證券商各部門之風險限額及分派方式。
(3)確保董事會所核可風險管理政策之執行。
(4)適時且完整地提出風險管理相關報告。
(5)在業務單位進行各種交易前,該單位應對相關交易內涵先行瞭解,並對已完成交易之持有部位持續監視。
(6)風險可量化的金融商品,應盡可能地提昇風險管理衡量技術。
(7)其他風險管理相關事項。

風險管理室主管之任免需經董事會通過,人員均應專職獨立運作。
五、 法令遵循室:執行法律風險控管及確保業務執行及風險管理制度皆能遵循法令規範。
六、 財務部:確認公司之資產負債結構與各重要財務比率之適當性、資金調度作業與資金流動性風險控管,以避免資金流動性不足。
七、 資訊部:協助建置適當風險管理資訊系統,藉使風險管理制度更兼具效率與效能。
八、 各業務單位:依據風險管理政策及相關規範,制定各業務之風險管理辦法及細則等規範,負責分析及監控所屬單位相關之風險,制定各業務單位之風險管理相關辦法,由每位員工共同遵守並由各部門主管或副主管執行監控

風險管理流程

風險管理流程包括:風險辨識、風險衡量、風險監控、風險報告與風險回應等措施。
內容
風險辨識 本公司應辦識風險發生之內外在各種風險因子,並透過適當可行之分析工具及方法,由下而上 或由上而下的討論研析
,彙整以往經驗並預測未來可能發生風險之狀況,予以指認歸類,俾作為進一步衡量、監控管理風險之參考。
風險衡量 本公司應辨識不同商品所含之風險因子後,宜訂定適當之衡量方法,俾作為風險管理的依據。
風險監控 監控各種風險限額使用情形,及其超限之狀況並作適當之呈報,以利回應措施之採行,及措施採行後其執行情形之瞭解與評估等,監控作業中所發現之缺失均應通報相關單位並追蹤處理。
風險報告 編製各種監控記錄與風險管理報告書,呈報給適當的管理階層,並應依規定定期向主管機關申報。
風險回應 評估及彙總風險後,對於所面臨之風險宜採取適當之回應措施。

風險之辨識

風險管理必須先辨識及確認所有業務的風險來源,風險來源如下:
內容
市場風險 指金融資產暨負債因市場風險因子(利率、匯率、權益證券和商品價格)波動,使得價值發生變化,造成的損失風險。
信用風險 指交易對手(證券發行人、契約交易相對人或債務方)未能履行約定或責任,造成的損失風險。
流動風險 市場失序等因素影響公司整體資金調度。
作業風險及其他風險 人員及系統之不當或失誤因法律程序或法令適用之不確定性、契約或其他法律文件不週客戶糾紛訴訟、主管機關裁判行政救濟等法律財稅事件之可能損失等,而造成之可能損失。
法律及其他 人員及系統之不當或失誤因法律程序或法令適用之不確定性、契約或其他法律文件不週客戶糾紛訴訟、主管機關裁判行政救濟等法律財稅事件之可能損失等,而造成之可能損失。

風險之衡量

內容
市場風險 藉由各相關部門風險管理內規等,依本公司風險胃納,訂定年度市場風險及限額據以控管交易部位風險,每日評價交易部位並檢視各項管控之情形。
信用風險 本公司信用風險管理,對於不同信用等級之發行人、交易對手之可承作信用限額並分級管理。經紀業務依客戶財力授予其委託買賣額度及信用交易額度上限,並管控標的融資額度及融資成數。
流動風險 風險包括持有部位市場流動性風險及資金流動性風險。在市場流動性風險方面,訂定個別部位持有上限限額,並每日監控。在資金流動性方面,定期編製資金流動性管理報表,財務部負責本公司資金調度與運用。
作業風險 本公司各單位依遵循外部法規與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各項業務,涵蓋之範圍與內容包括作業風險管理有關之授權、
流程及作業內容,作業風險控管內容包括資訊安全、維護、結算交割、交易確認、報表編製、人員權責劃分或分工等之控管及內部控制等,並定期辦理內部控制制度自行評估作業,並由董事會稽核室定期或專案查核,以確保內部控制制度之有效性
氣候變遷暨環境永續風險 依聯合國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cial Stability Board)發布之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導入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建議架構,包括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等四大核心要素,以公司日常作業活動、服務與環境之互動關係,辨識各項氣候變遷所帶來潛在風險、決定公司因應措施及管理方式,呈報公司氣候變遷暨環境永續風險。

風險之監控

監控各種風險限額使用情形,及其超限之狀況並作即時適當之呈報上級,以利回應措施採行後其執行情形之瞭解與評估等;各監控程序已於例行營運活動中持續進行,或於事後作觀察與了解。


風險管理政策與風險管理程序

風險管理政策 風險管理程序